- 级别
-
8
网站编辑
|
6月2日,南京市秦淮区迎来了一批特殊的“游客”——来自全国各地的建筑规划专家们,他们在老城里走街串巷,与居民拉起了家常。参加“有温度的城市更新”南京论坛的多位专家表示,城市更新的“秦淮模式”是老城复兴的宝贵样本——这里既有历久弥新的,也有日新月异的突破,全国各地中心城区遇到的更新难题,在这里有可能找到创新思和个性方案。 “如今住在这里既有面子,也有里子。”树德坊居民金文正说。这片闹市区里的建筑群,住了62户160多人,一年前大家最烦心的事是每天都要倒马桶、挤公厕。考虑到这是一处挂牌的文保单位,秦淮区首先在危房消险和修缮上下足了绣花功夫,以原材料、原工艺、原结构和原样式的标准,恢复了石库门建筑原貌。“外观好看了,百姓生活怎么办?必须创新思、突破现状!”负责该项目的南京越城集团董事长朱冬云说。在文保部门指导下,他们用轻质防火材料装配了可逆式的厨卫设施,居民承担成本,让每个住户都有了“迷你”厨房和卫生间,首创在文保房屋里“盖”厨卫设施的新办法。 堆草巷33号刘家后院木门敞开,院内青石古树绿意盎然,刘光纪一边伺弄自己的盆景一边与游客闲聊:“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出钱,把这个院子叫‘共享院’,我自愿院落和大家共享景色。”一旁的堆草巷31号,“原住民”陈鸿荣故土难离搬了回来,修缮一新的院落成了“共生院”,他的新邻居是一群在此“画图”的90后规划设计师。南京桑拿信息网大家约定了“小院公约”,同一屋檐下,居住、办公两相宜。像这样的院落,南京桑拿信息网在4.69万平方米的秦淮区小西湖历史风貌区保留了30余处,完整展示着明清风貌的居住型街区模样。 “这里的商量着办,居民去留自愿。留下部分原住居民,植入新业态,保留着城南烟火气,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打卡’。”南京历史城区建设集团董事长范宁介绍,老城更新要让街区“气质颜值”与百姓的“幸福指数”同步提升。小西湖片区探索的“小尺度、渐进式”城市更新模式,成为全国城市有机更新示范案例。 距离南京新街口不足1公里的地方有一片城中村,名字很好听——石榴新村。这里大多为上世纪50年代起不断加盖的自建房,遍地“握手楼”,居住条件差、安全隐患大,是历年城市未能啃下的“硬骨头”。388户1500余位居民日夜盼,方案却怎么也谈不拢,过去10余年间有3次进场拆迁未果。去年5月,南京市出台 《开展居住类地段城市更新的指导意见》,从传统征收拆迁模式转向“留改拆”的有机更新方式,秦淮区积极争取,第一个“吃螃蟹”,石榴新村成为首个试点项目。 如今,专家们看到的现场已是一片工地围挡,这里将正式开工建设全新的石榴新村。按照D级险房政策,建设成本由和居民共担,市区承担60%、居民承担40%。秦淮区副区长顾安国介绍,此前的一年间,石榴新村更新项目开了40多场居民议事会统一思想,最后的项目签约速度快得“惊人”:45天里签约率达到97%,288户居民选择留在原地。 成功的关键,是把工作真正做到了百姓心坎里。新房设计方案反复修改了80多轮,最多的一户居民上门谈判了166次……秦淮区委林涛说,作为老城的一次全新探索,关键要遵从绝大多数居愿,让原住居民广泛参与政策制定、设计全过程。居民拿到的新房,按套内算面积,最大程度让利于民,让原住居民留在故土分享城市发展红利。突破过去“全部拆除、整体迁移”,秦淮区探索出危房“原地回迁为主、适度完善功能”的做法,受到国务院督察组充分肯定。 秦淮区内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占全市的21%,历史文化街区占全市的2/3,堪称老城区更新的“全样本”。秦淮的城市更新已从“摸着石头过河”迈向“勇闯深水区”的新阶段,该区成立了全市首家实体化运作的城市更新办,每个街道也都成立了城市更新办,街道“一把手”牵头负责。林涛表示,要把城市更新作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抓手,聚焦“做有温度的城市更新,建有情怀的美丽古都”目标,奋力先行先试,把“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美好愿景变为现实图景。 “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新旧并存,发展与之间如何平衡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是一个城市最有魅力的地方。”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建国说,秦淮区探索出多种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一点带动一片,使城市更新过程成为各方社会力量和居民住户共建共享的生动实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