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级别
-
8
网站编辑
|
1、这“张”地图,是一张产业集聚的“活力图”。地图为南京主导产业的活力度和地标产业的热力度准确描绘了一幅画像,为每个产业精准匹配板块和园区,引导产业向主导区域集聚,不断壮大产业集群。 2、这“张”地图,是一张投资资源的“宝藏图”。地图从视角梳理了投资者、创业者与企业家关心的全市可的地块、楼宇和项目等各类投资资源,将过去分散零碎的供需信息集中呈现。 3、这“张”地图,是一张投资落地的“引导图”。地图通过智能化检索匹配,从客商的角度为项目的考察比选提供足够丰富的候选项,同时,每个地块、每个项目都有专属热线和联系人,随时提供咨询服务。 4、这“张”地图,是一张科技创新的“能量图”。地图围绕南京“4+4+1”主导产业发展方向,聚焦五大产业地标,精准匹配每个产业发展的研究中心、服务平台和人才高校资源,充分展示了的南京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势和能力。 地图依托政务云平台,集成产业园区信息、集聚企业信息、地块资源、楼宇资源、重点项目以及招商政策等投资发展全链条要素,为用户提供多重选择。 整个产业投资地图,首期发布资源包括30+园区功能平台、160+全景地块载体、390+高端商务楼宇、380+特色招商政策、480+明星落户企业、360+产业配套、70+产业发展规划等。 《南京产业投资地图》整合了全市各板块各区招商引资服务资源,统筹了全市招商力量,有利于各级联动招商,南京桑拿实现效益最大化,并加快推进全市主导产业优化升级,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 ➱手机端,通过搜索微信小程序“南京产业投资地图”点击使用,或者关注“投资南京”微信号,访问投资服务、投资地图栏目。 地图重点围绕企业对投资前期考察城市最关心的两个初始维度,搭建了“两条”搜索渠道——“选择板块”和“选择产业”,为投资者“按图索骥”提供精准。 南京市着力将新能源汽车、集成电、人工智能、软件信息和服务业、新医药与生命健康等5个产业打造成为“全省第一、全国前三、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地标。 近两年,我市先后出台了新能源汽车、集成电、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地标行动计划,绘制清晰的产业发展线年,我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业规模继续位居全省第一,全国第四;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规模位列全省第二;新能源汽车产业位居全省第一,产业综合竞争力全国前五;集成电同比增长40%,增幅全省第一;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同比增长33%,综合实力全国前十。 在全市产业规划的布局、引领下,五大产业地标集聚度不断增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重点布局的“软件谷、南京软件园、江苏软件园”产业规模合计占全市比重70%以上,软件谷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全国第二个由部省市共建的中国软件名城示范区;生物医药重点布局的“一谷一镇三园”产业业务收入占全市的90%以上;新能源汽车明确了江北新区、溧水、江宁、新港四大产业;集成电重点打造江北新区“芯片之城”和江宁开发区、南京经开区“一核两翼”空间布局;人工智能正在构建栖霞区中国(南京)智谷为引领的紫东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和产业集聚带,以及江北新区、江心洲生态科技岛为支撑的“一带引领、两极支撑”发展格局。 我市汇聚了微软、IBM、HP、甲骨文等30家世界500强软件企业和中兴、华为、东软、中软等37家中国软件百强企业,南汽、开沃、LG新能源、欣旺达等新能源汽车重点企业,先声药业、绿叶制药、江苏奥赛康等全国百强医药企业,台积电、55所、长晶等集成电龙头企业,以及亿嘉和机器人、智芯、小视科技等一批人工智能领域优质企业,较好的带动、引领了产业链上下游的融合发展。 产业地标的打造,也离不开创新的人才、优质的项目。到2025年,全市5大产业地标预计需要人才整体规模达7万人以上,其中中高端人才约占20%-30%。 积极参加地区、平台的招商推介活动,介绍、宣传土地规划的有关要求,加强前期的对接协调工作力度,引导项目合理选址。另一方面集成优化工程审批制度,进一步压缩项目审批办理时限、提高办理灵活度。通过创新,工程规划许可的办理时间约可提前2-6个月;通过推行工业项目用地“标准地”出让,缩短工业项目从洽谈到落地的时间,实现工业用地出让后即可开工建设。 紧扣全市第二个“招商突破年”要求,专门研究制定了《2020年南京市土地招商推介方案》,积极开展线上招商、线下推介活动,打造良好土地市场营商,推介优质土地资源。主动配合各区、平台组织召开土地招商推介会8场,发布土地出让预公告2批24幅地块,促进全年土地招商推介工作有序开展。 目前在编的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初步方案中,重点聚焦全市产业用地空间保障和布局优化,有力保障产业发展核心空间。一是明确产业用地总量规模,同时,划定工业用地区块线,作为全市工业发展核心保障空间。二是明确产业用地布局调整原则,工业用地实行“一控、两退出、两集中”——中心城区积极发展都市型工业;高耗能、高污染工业全面退出;产业空间向省级以上开发区集中,特色主导产业向产业园区集中;研发用地实行“两优先”——优先向高新园区、老城硅巷布局。三是明确工业用地布局调整径,以现状工业用地为基础,分类实施“增、留、转、减”等径措施。 为进一步深化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按照“产业集聚、企业集中、土地集约”的总要求,通过创新工业用地供应模式,进一步强化工业项目用地灵活性、增加用地弹性、更好服务企业落地。在采取招拍挂方式供应工业用地时,优先采取长期租赁供地、弹性年期出让、先租后让供地三种供应方式,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同时,强化对新增工业项目开发强度、土地投资强度、产出效益等指标的管控。根据工业用地分类准入标准和投入产出要求,合理选择对象落实差别化用地,高效配置土地资源,促进产业集聚。 |
|